<output id="csib8"></output><pre id="csib8"><label id="csib8"><xmp id="csib8"></xmp></label></pre><p id="csib8"></p>
    1. <table id="csib8"></table>
    2. <table id="csib8"></table>
      聚商機,共發展,贏未來

      憶我與石阡雜交水稻的不解之緣 ——于2021年7月紀念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四十二日

      2021-07-07 17:21:06    作者:石阡縣農業農村局 趙朝圣

      石阡網訊 按照石阡習慣,人去世后,每隔七天都要進行一次祭奠活動,寫袱包,燒香紙。屈指一算,袁老隆平先生離開我們六七四十二天了。

      石阡縣南繁隊(1976).jpg

      石阡縣南繁隊(1976)

      從昨天開始,總是心忙意亂的,總感覺有一件事情沒有辦,晚上突然想起,袁老明天滿六七了,該做點什么。

      今天早上起床做完晨煉后就直奔丁字口,買了一箍香和一大包紙錢,然后來到龍川河邊,燃了香,化了紙,朝東方(長沙在石阡的東方)作三個揖,完成幾十天來的心愿。

      我小時候,缺少糧食,最能體會饑餓對人的摧殘,知道饑餓的味道,因而對袁老隆平先生有特殊的感情。

      DSC_1943.jpg

      1972年,石阡遭受旱災,再加上當時農業技術落后,糧食減少80%左右,我家勞動力少,沒有記到公分,年終分到的糧食用幾個背筐就背回來了,注定當年生活艱苦,當地條件好點的人家可用干苕顆或包谷面拌一小點大米,條件差的就是純蘿卜、洋芋或紅苕,我家肯定是后者,連紅苕、洋芋都不能滿足時,還要挖厥巴,打紅籽,割蒿菜來添補,現在談到蘿卜飯,苕顆飯我就想到它那難咽的味道?,F在,由于黨的政策好,科學技術的進步,我國解決了14億人的糧食問題,成績了不起,我為中國驕傲。

      1977年我國恢復了招生考試制度(在之前一段時間是推薦制度),1979年我參加考試,奪得白沙區的第二名,在填報志愿時義無反顧填了農校,自此在農業這輛戰車上一干就是近四十年。

      本莊雜交水稻制種.jpg

      本莊雜交水稻制種

      我與袁老隆平先生發明的雜交水稻有緣,在我近40年的工齡中,有三分之一是在從事雜交水稻工作。1984年,我從石阡縣農科所調石阡縣種子公司工作,1986年起開始搞雜交水稻繁(制)種工作。

     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,石阡縣的種子工作因為雜交水稻與雜交玉米種子搞得好,被立為全省“兩雜”基地縣,得到了省里的大力支持(主要是化肥指標和兩雜補助經費)“兩雜”種子除了滿足本縣需要外,還調往省內各縣(注:省內有50%的縣不具備雜交水稻種子生產條件)和省外麻陽、芷江等地。

      本莊葛商屯制種.jpg

      本莊葛商屯制種

      初知袁隆平三個字,是在1981年讀農校二年級遺傳育種課雜種優勢一章里,近識袁老是在1989年在廈門參加全國雜交水稻制種“兩雙、三大、五改”技術培訓會上,相差也有10米之遠,給我的印象是這個世界赫赫有名的人,沒有什么架子,看上去像個農民,沒有系領帶,連西裝也是歪的,一口湘音。

      聚鳳雜交水稻.jpg

      聚鳳雜交水稻

      石阡縣解放后,水稻品種先后進行了良種選育與推廣、單季改雙季、稀植改密植、高稈改矮稈(珍珠矮、廣場矮、矮腳南特等)常規改雜交的先進的技術措施,使石阡糧食產量從不足150kg/667m2迅速提高到了20世紀70年代中、后期的400kg/667m2?,F在一般雜交水稻都在500kg/667.7m2以上,與解放初期本地麻谷150kg/667.7m2是天壤之別,而且,在收獲期如遇到陰雨天氣,本地麻谷不抗病,產量更低。為什么現在與原來差不多的土地面積,過去糧食緊缺,現在糧食充足,其根本原因就是好的政策及農業科學技術的大力推廣。

      老麻谷 (2).jpg

      老麻谷

      我縣1976年開始試種雜交水稻,為了迅速推廣“兩雜”種子,上級要求每個縣都組織南繁工作隊,還成立南繁指揮部,由縣革命委員會領導擔任指揮長。我縣是從農業局和區農推站抽調人員組成的南繁工作隊,由于當時市場豬油和大米緊缺,需要自帶糧油,大米是向縣里申請全國通用糧票在當地糧食部門購買,在8月份左右,要派一個貨車運輸種子,豬油,汽油,農具等物品去海南。當時海南還不發達,除了能夠看電影外,沒有其他精神生活,生活艱苦,多數人中途都想回來,但紀律不允許,都要第二年4月份才回來。

      縣外學習雜交水稻制種技術.jpg

      縣外學習雜交水稻制種技術

      石阡的雜交水稻推廣的多數是三系法的,只有近年才有兩系法的種子。開始推廣的品種是南優2號,威優2號等,1979年面積達到3萬余畝,其后一段時間由于常規稻特三矮,特青等高產常規品種的推廣,雜交水稻趨于停滯不前,至八十年代末,常規稻品質差,又被雜交水稻取代,自此,雜交水稻越來越多,現在雜交水稻面積占水稻面積的90%以上。

      教授雜株識別方法.jpg

      教授雜株識別方法

      石阡雜交水稻制種開始于1976年,其歷程非常艱辛,開始制種技術不成熟,走了很多彎路。母本(不育系)卡頸嚴重,常采用人工剝苞的方法,勞動強度大,制種成本很高,產量多的幾十斤(畝),差的甚至只有幾斤,如果達到畝產100斤就可立功受獎。

      1986年,單位派我去四川省綿陽地區(現為綿陽市)江油縣學習了不割葉,不剝苞,大劑量噴施“920”技術,使我縣雜交水稻制種產量上了一個大臺階,達到了平均畝產150kg,最高達到畝產250kg,按1:5的種糧比計算,農民制種一年收入當種植常規稻兩年的收入,記得1990年在本莊樂橋公社,我們制種隊撤走的時候,老百姓鞭炮送到了本莊,當時有點震撼。


      父母本剝檢幼穗預測花遇水平.jpg

      父母本剝檢幼穗預測花遇水平

      雜交水稻制種工作非常辛苦,要提高雜交水稻制種產量,有幾個技術必須掌握:一是父母本花期相遇,父本生育期130天左右,母本90天左右,而且父母本對光溫敏感程度不同,要控制在同時期開花,難度大,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記載葉齡(父母本一生的葉片數是恒定的),根據葉片數判斷生育情況,采取調控措施,所以從秧苗期開始就要記載葉齡,5天一次雷打不動,晚了時間記載,原來標記的葉片找不著了,就會出現錯誤,父母本花期不遇造成顆粒無收。其二是控制安全揚花期,在揚花期要少雨,不能低溫,所以3月下旬就播種一期父本了。其三是培育有豐收的苗架,不受病蟲危害。第四是噴好“920”是奪取高產的最有效的措施,噴施“920”要根據父母本花期相遇、苗的多少,葉片茂盛情況等而確定噴施用量、次數,初次制種的農民一般不會掌握,就要一丘丘田逐丘安排,工作量太大,每天安排結束在田坎上就想睡覺。

      雜交水稻制種去雜.jpg

      雜交水稻制種去雜

      雜交水稻制種還有一項最艱巨的工作就是去雜保純,一是隔離距離,在制種區內或制種區外100米沒有常規稻,對于現在的農村土地體制,落實實在困難,農民戶與戶各自情況不同,要想全部農戶思想統一,這是技術干部完不成但每年又都必須要完成的工作。二是田間去雜,田間雜株主要根據雄蕊有否花粉來判斷,連技術人員都難識別,叫農民去識別和撤除,這個工作的完成難度可想而知,其實,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千方百計提高親本的純度。

      水稻制種畝產600斤田塊.jpg

      水稻制種畝產600斤田塊

      回顧我的工作歷程,有十多年的時間在搞雜交水稻工作,單位在城里,但實際工作在鄉里,沒有改過行,一直就搞農業服務,在種子公司的時間里,春天不是水稻制種就是玉米制種,冬天不是小麥就是油菜,雖然沒有做出什么驚天動地的事情來,但為解決人民群眾的糧油安全方面做出了我的努力,沒有枉拿共產黨給我的工資,如果有來世,我仍然期盼袁老隆平先生從事雜交水稻工作。


      驗收雜交水稻產量.jpg

      驗收雜交水稻產量

      袁老,后會有期。

      編輯:向娟


      无码视频在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