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片林子、一個村莊、一灣秀水、一縷茶香,隨手拈來,既入畫,亦成詩。這就是白沙,一個小鎮,一幅生動的畫,一首空靈的詩。
這幅畫是寬闊的、豐滿的、厚重的,展現在石阡縣城西南部,距縣城38公里。土地面積129.81平方公里,23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,165個村民組;有侗族、仡佬族、苗族、蒙古族、彝族等10多個少數民族,總人口3.01萬人。
近年來,白沙主導茶產業,弘揚茶文化,維護古樹茶,擴大種植綠茶、白茶、黃金芽,墨綠青黃的茶山,給這幅畫潤了色。
一
劉成福是古茶樹現在的管理人,五十開外,矮小個子,一臉健康而厚重的古銅膚色,面帶笑意。他領著我們向古茶樹走去。
薄薄的竹林,旁逸出古茶樹的部分枝丫。茶樹直徑30公分,高3.5米,成人手臂粗的枝丫,在離地面不遠處從主桿旁出,蓬勃而生,茂盛地長;老葉子墨綠而寬大,新葉呈深紫色,肥厚,沉甸甸的;翠綠油亮的茶果,像蜻蜓的頭,瞪著大眼睛打量來訪者。
古茶樹的主人劉時意,七十余歲,鶴發童顏,從小被茶樹滋養,像茶樹一樣寬厚仁慈。他對古茶樹愛護有加,說是祖上傳下來的,約有400年樹齡,是傳家寶,得保護好它。
陽春三月,古樹吐新芽,劉時意搭著長木梯采摘,貼近茶樹,仿佛在給它梳理頭發,順便采幾粒新芽,在煮飯用的鐵鍋里,以古老的炒茶方式炒制。冬天,在火坑里燒一爐柴火,把老茶罐放火邊上,慢慢煨著喝。整個冬天,老茶罐都在火坑里咕嚕咕嚕地響著,就像一位歷經滄桑的老人,偎在火邊一動不動,一個屋子里煨,一棟房子都能聞到清香,喝這個茶,會叫人上癮。
劉時意及寨子上其他老人說,這里曾有大片大片的古茶樹,與現在這棵不相上下,一排排長在山間地里。直到土地下放到戶,茶樹隨土地劃分。大集體之后的土地,農民是格外珍惜的,像珍惜命一樣,要種糧食,茶樹相繼被砍掉,這一株,幸存了下來。
那時候,不僅把茶葉泡水喝,還煮成油茶稀飯。抓把大米、一些細碎茶葉,花生米、臘肉顆粒放鍋里一起炒,炒出香味后,注入水,放一點鹽,文火煮半小時,油茶稀飯就成了。家家戶戶吃油茶稀飯是很平常的事。劉時意一面說,一面回味,兩眼放光,沉浸在油茶稀飯的幸福時光里。
他走近茶樹,摸摸這里,瞧瞧那里,像輕撫一位老人,又像握住一位老朋友。如此相融,這般和諧。他們的喜歡、融入,是很純粹的。
如今,桃子坪家家戶戶以種茶為主,老少皆喝茶。以茶為水,流淌在生命的河流,世世代代如此。
自從2016年,古樹茶掛牌、編號,命名為“銅石古茶樹5”后,這棵古茶樹像百歲老人成了白沙種茶歷史的見證者,被政府作為珍稀品種保護起來,專人管理。
管護后,古茶樹一年采摘一季,也就是在春季采摘,可制成品茶一斤,價值8000元。在采茶青時,就有人訂購了。
劉成福管理古茶樹的同時,創建了貴州省石阡縣白沙鎮桃子坪新芽茶產業基地,成立了“石阡縣白沙鎮桃子坪村級集體經濟有限公司”產石阡苔茶,茶葉形狀為扁形,有翠芽、新芽茶、紅茶。
桃子坪村共有7個村民組,248 戶,產業以種茶為主,400畝左右茶葉基地。農戶散種,自己管護,通常,農戶們把茶樹套種在莊稼地里,管理得綠油油的,春陽一照,閃閃發亮。采摘的茶青售賣給桃子坪村級集體經濟有限公司,每戶春季茶青平均收入在7000元,最高的可達15000元。同時,兩老人還養蜜蜂,房屋周圍的板壁上,均掛著蜂桶,忙碌的蜜蜂進進出出。
劉成福說,以前的桃子坪閉塞落后,經濟發展不起來。趕一次集,得走四個小時。2018年,茶產業形成規模,通村公路,通組公路,串戶路全是锃亮的水泥路,四通八達,與龍井、白沙、國榮都能互通,為這個死角打開了出口。半小時的車程就到白沙集鎮,百姓們買小車,摩托車,再也不用走路趕集了。
《茶經》中說,種茶的土壤,以雜有爛石為最好,其次是沙質土壤,黃土最差。從古茶樹的葉子顏色和肥厚就可以判斷,桃子坪的油沙爛石土便是種茶的最好土壤了。
桃子坪村級集體經濟有限公司,分為手工制茶和機子加工茶。目前年產一千斤成品茶。抓一撮扁芽干茶聞香,頓時舌下口水直冒,聞香便已生津了。 二
楊福臻是一位敦厚、實干、執著、皮膚黝黑的農民,出生在白沙鎮羊角山。二十出頭就外出跑長途貨運,十幾年下來,攢了不少積蓄,在21世紀初的農村,可以安穩地過愜意的生活。
楊福臻并不安于現狀。年底回家,大貨車只能停在鎮上,沿著二十里蜿蜒的山路蛇行三個小時回到羊角山。寨上的年輕人幾乎外出務工,守在羊角山的,是一些七八十歲的老人。田土無人耕種、樹木無人管理,漫山遍野雜草叢生,羊角山荒蕪了。
他走到半山腰,累得氣喘吁吁。大山寂靜,荒涼??涌油萃莸哪喟吐穬蛇吀哌^人頭的雜草,讓他心里發毛。羊角山的百姓連十元錢的合醫都交不起,誰還有心思來管護這泥巴路?他一陣酸楚。點燃香煙,深深吸一口,吐出一圈圈白色的煙霧,同時吐出一個決定,“讓羊角山振作起來,它得活出個樣!”
妻子堅決不同意,原因是這些年外出打工,辛辛苦苦掙來的錢,種在羊角山這個鳥不拉屎的荒山野嶺上,必定要打水漂,她敞開嗓門和他大吵了一場后,扔下一句話就回娘家了。
他熟悉羊角山的每一寸肌膚。羊角山山勢平緩、油沙石地,酸性土壤,養育了一代又一代人。他不相信在這片土地上發不了財,致不了富。
他興致勃勃來到鎮政府,把心中的想法和盤托出,政府主張發展茶產業,建議他先從種茶著手,再插入牧業,養殖?;蜓?。的確是個好法子。兩種想法一碰撞,撞出了楊福臻茶牧產業發展思路的火花。他的產業規劃納入了鎮政府扶持項目。
楊福臻開發的這一片,一部分荒地,一部分荒山,涉及白沙化塘村四個村民組216戶農戶,政府組織開群眾會,發動土地流轉,不愿意流轉的,自行種茶,形成集中和散戶相結合的種植模式。楊福臻成功連片流轉了650畝,涉及56戶村民,每畝200元,開墾羊角山第一片茶園。
政府負責完善基礎設施,水、電、路、通訊一項一項解決,茶苗由政府引進。楊福臻負責茶山的開挖、茶苗種植,茶林管護。前三年,政府每畝補貼六十元肥料錢。這一切都理順后,開始行動。
一行人,每天披著晨霧,騎上摩托車轟鳴在坑坑洼洼的山路上,從日出到日暮,砍雜樹、割雜草、挖地皮、修路……風風火火地干了幾月后,到2007年底,順利栽種了300畝茶苗。他望著開墾出來的大片荒山上,嫩油油的茶樹迎風生長,仿佛每一株茶樹上長出的是人民幣,舒了口氣。誰想2008年,遭遇罕見的凝凍,持續了半月之久,茶樹成了一片香山紅葉,家人更加埋怨,楊福臻的心凝重了。開弓沒有回頭箭,他挺直胸膛“待到來春,重頭再來?!钡诙甏禾?,他把滿山的香山紅葉換成綠裝,綠油油的茶苗又長起來了。楊福臻站在山頂,朝陽照在他古銅色的皮膚上,像嫩油油的茶葉一樣閃閃發亮。
第三年,開始采摘。修建廠房,購買設備。
初中畢業的楊福臻,并無茶葉加工知識,僅靠在網絡上自學獲得制茶技術。第一年制出的茶葉,幾乎賣不出去。茶園已經建成,制茶上的失敗,好在家人盡管有想法,卻也只是憋在心里,偶爾掛在臉上。福臻越挫越勇,他把賣不出去的茶葉送人喝,左鄰右舍辦酒席,就給提幾斤去,幾千斤干茶不知不覺送完了,他樂呵呵地跑去其他加工廠“偷”藝,把別人的制茶技巧牢記于心。通過不斷嘗試、總結、學習,掌握了管護、制茶的經驗,茶園種植面積拓展到650畝,成品茶年產量達53噸之多,憑著過硬的品質,已獲取獨立商標:獨茗青--翠芽;毛峰。遠銷內蒙、山東。同時,他還實現了茶業和牧業種養結合模式,在茶山上養了幾十頭牛。把牛放養在茶園里,牛兒們成了茶園的“自助除草機”和“自助施肥機”,茶園不打除草劑,不施尿素,牛兒無法除掉的刺和邊角的草,也花不了多少人工,茶葉受病蟲害,農業部門的專業技術人員,在園區內安裝太陽能殺蟲,黃板生態防蟲,節約了成本,提高了效率,產出的茶葉是純有機茶,無污染,無農藥,備受顧客青睞。
受到楊福臻的帶動,羊角山所屬白沙未開墾的部分,相繼被另外5家企業和80多戶散戶開墾,另兩個鄉鎮也已開墾種茶,均發展成茶園。如今,15000畝的羊角山,春天,漫山遍野一片翠綠,金色的陽光下,嫩綠的茶葉散發出陣陣清香。
春陽高懸,春風吹拂,漫山遍野的采茶姑娘,著五顏六色衣裳,細腰間挎著茶簍,頭戴方巾,在春光里浮游,手提青翠,恰似彩蝶輕飛,時而鶯歌燕語,好一幅春山采茶圖。
手巧心靈的,一天采摘兩斤多茶青,可賣三百元,一個春季,能掙不少錢。除了采茶,茶園的管護,首選本地工人,這樣一來,羊角山的農戶不用去偏遠的地方務工,尤其是年長的,或是留在家里照看小孩子的年輕人,照看家的同時,還能掙錢。如今,隨便一個百姓兜里時常揣著零花錢,不再是連10元合醫費都交不起狀況。
羊角山由“四不通”變為四通、事事通,公路達到組組通,水泥路像環繞山間的白龍,守護著這片土地。
條件好了,百姓錢包脹了,人也就硬氣了,再不像往年,評低保時節,家家戶戶爭窮,如今,他們互相推辭,堅決不吃低保,把貧窮推得遠遠的。
為了讓養茶、制茶技術更加精湛,楊福臻讀了成人大專。他信心百倍地說,余生,要好好守護這片茶園,讓羊角山活色生香。
三
2017年,通過招商引資,杭州市余杭區的老茶農俞聯平來到石阡縣白沙鎮。莽莽大山的縷縷綠波,給了他視角上的沖擊,讓他耳目一新,初來乍到,他被青山綠意征服了。初來乍到
俞聯平此行目的,只為種茶,他奔著白沙的地理環境而來。北緯27度,海拔1200米,土壤酸性,油沙石,氣溫適宜,正是這樣的地理條件,讓俞聯平離開安居樂業的日子,來到這里,義無反顧發展茶產業,壯大家族茶業事業。
在鎮政府的幫助下,從老百姓手里流轉土地。流轉了3000畝荒山荒土,期限為40年,每畝流轉租金200元,三年后,提高10%,之后每三年又在當前基礎上提高10%,40年后,合同期滿,茶山歸屬百姓所有。3000畝地涉及白沙村、大巖村、小巖村、大晏村,四個村1000余戶農戶。同時,注冊了“貴州省石阡晨霧茶業有限公司”。
作為外來投資人,操著普通話,在百姓看來,他們是又一批對土地的“入侵者”,是來淘寶的,可能淘到寶物后就溜之大吉。百姓雖然同意流轉土地,在實施開墾時,俞聯平并未少吃苦頭。
挖土機進場,老百姓生怕將來找不到自家土地邊界,弄壞自家的山地,又怕他們不付流轉租金,百般阻擾,不讓動工。鎮政府工作人員幫忙做思想工作,勸退了。正當挖掘機開挖時,卻從一農戶家里跑出矮個子中年男人,奔去工地上,跳進挖土機的鏟斗,指手畫腳謾罵。施工被迫停止,現場的哄哄爭吵聲像海浪般把俞聯平淹沒。僵持了半個小時,他無奈地轉身離開,頭一甩,撂下一句話:不干了!回家。
鎮政府部門工作人員、公安人員紛紛趕來,再次耐心地做百姓思想工作。事實上,百姓阻擾是有原因的,他們歷經多次外商老板來租地搞投資,后來并未付流轉租金,未開發成功,弄得百姓不敢去管理自己的土地,耽誤開墾耕種,再者,他們怕開發商把土地弄壞,怕多年后,土地拿不回來,他們說土地是命,他們要靠土地吃飯。工作人員說,這次是政府出面擔保,以后的茶山還是他們自己的,邊界在圖斑上一清二楚,不會混亂,合同中出現的問題,由政府負責。這場風波才得以平息。
此后,茶山的開墾順利進行。
2018年,正式種植。扶行、起垅、栽種茶苗,均需請勞動力。公司決定先從土地流轉農戶中請,付勞務工資,不論男女老少,是健康的能干活的都行。百姓就近務工,干一天有一天的工錢,只要不閑著,就有收入。這樣一來,百姓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。第一年,公司付給百姓勞務費達二百多萬元。百姓們發現這個公司與以往的不一樣,這次是實實在在種茶。公司逐漸取得百姓的信任,他們之間的關系開始融洽。
接下來,管護茶山,請勞力,老百姓都積極配合。管理好茶山,只要有活,他們就干。尤其是當初最先鬧事那個中年男子,一改蠻橫的模樣,提一瓶酒,羞澀地找到俞聯平,說他想成為常用務工人員,以后保證好好干,還說公司有事盡管找他,他絕對會用盡心力來幫。俞聯平也不計嫌隙,答應了長期評聘用他。
不知不覺,種茶已進入第三年。俞聯平看著長勢喜人的茶山,給愛人打電話,邀約愛人過來一趟,看看滿山的黃金芽和奶白茶,在電話里,他喜極而泣。
進入春天,陽光明媚,風柔和了,黃金芽在明艷的陽光下,閃閃發光。
目前,公司年產量已達20000斤成品茶,茶青來自公司的3000畝茶山和農戶散種的400畝茶山。公司主要生產黃金芽和奶白茶,注冊了一個詩意的名字“畫意瑤山——黃金芽;奶白茶”。主銷長三角經濟區,每年提前訂貨。俞聯平說,計劃今年再產一次秋茶,這里的茶青好,不采可惜了,既能增加公司收入,又可以給百姓帶來勞務收入,一舉兩得的事,干嘛不做呢?以現在的狀態,預計未來每年會成倍增長產量。
每年300多萬元投在采茶和管護勞務支出上,老百姓得到了實惠,關系也親密了。不時有老百姓送蔬菜、雞蛋到公司,逢年過節,還邀請他們吃飯。俞聯平說,不打不相識嘛!這里的百姓是很淳樸的,他們一有空,就跑來問,今天有沒有活要干?;蛘呤孪扔喓檬裁磿r候干什么活。
產業發展勢頭良好,俞聯平茶產業越擴越大,在柿坪村已建成100余畝的高端茶苗培育基地,年供高端茶苗4000萬株。新修道路15公里,改造村組道路5.2公里。
俞聯平一行來白沙已經第五個年頭,他現在幾乎長住白沙。以他的話說,“這里空氣好,基礎條件改善很快,比當初也好了很多,交通很方便,生活上很習慣,隨時可以拉一只土雞殺了煮吃,不少朋友很羨慕他,且想來白沙養老久住?!?span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
四
明代沈顥說:“筆與墨最難相遭,具境而皴之,清濁在筆,有皴而勢之,隱現在墨?!卑咨尺@幅畫筆與墨相得益彰,境與意相輔相成,山川清明,人鳥和顏。
一幅好畫的標準,是在畫的里面可以讀出故事來。白沙這幅畫,內容豐盈,內涵深厚,充滿人間煙火和人文故事,是一幅生動活潑的動態圖。
白沙的茶產業,已達預期規模,到目前為止,已栽種茶35833畝,其中投產茶園共16380畝,省級苔茶示范園區1個,鎮內種植大戶8戶和小微茶企12家,招商引資企業3家,分別為:海峽兩岸農業研究院基地、晨霧茶業有限公司基地、飛涵白茶有限公司。全年產成品茶120噸,產值8000萬元,全鎮投產茶園多功能碳源肥項目進行提質增效全覆蓋。
“實施品牌戰略。建立品牌能夠提升產品的價值,產品的品牌與企業文化的協調統一,能增強品牌的文化力與營銷方式的文化內涵。加大招商引資力度,增強茶產業發展后勁。完善茶葉物流體系,建立茶葉交易專業市場......”是白沙鎮政府接下來的規劃。
陽春三月,戶中炊煙繚繞,山上茶香飄飄,炎熱夏日,瀑布急流,瀑下女子浣衣,吟唱,歌聲清越;金秋十月,秋茶盈盈,茶香馥郁;冬來白雪皚皚,雪山綿綿。農人們喜形于色,勤奮有加。一幢幢高樓立地而起。路好車通,百姓清晨在山上勞作,午時在家中小憩,再不像從前成天都在山坡上辛勞景象。
畫在山中,人在畫中,山水色澤,濃淡相宜,一派祥和景象。
看一眼,心存惦念;走一遭,流連忘返。
編輯:向娟